88期三版 創業維艱,守成戒慎
                     文 吳鳳凰

        感想    師尊捨離眾香妙國佛王至尊,入紅塵來,以一凡俗人身六歲離家,周遊各地度化人心,挽災救劫,曾經數年穴居野處,身無財物、無保暖冬衣,安貧樂道,歷盡風霜磨難,而後全心辦道,成立「宗教哲學研究社」,講學宏道闡揚廿字,一心挽救三期浩劫,不惜盡捨過往天爵、累劫功德,只期贖回民命,度回九二原靈等等苦心,無色無相之大慈悲願力,博濟宏施之廣量大愛,而有「天德聖教」天案頒定於上界,再有人間「天德教」教名立案於世。
        「天德教」所為何來?當然是秉承 師尊創教精神,掃蕩色相,挽災救劫、濟世度人而建立於此娑婆世界。自 師尊在南京市黨部備案,設立「宗教哲學研究社」,講道說法傳佈廿字,到師公笛卿夫子在台灣申請成立「中國精神療養研究會」,都是在亂世之中宏道度人,期間的漂泊無定,比起此刻安定的時代,彼時艱難辛苦、荊棘滿山,數倍於今日的我們。直到大覺導師承續師公志願,傳流道脈,而至今日有「天德教」教名立案於蓬萊,以利後世傳教宏道。前人先輩摩頂放踵的勞苦付出,應該為後世了悟珍惜,以戰戰兢兢戒慎之心、圓融和諧之力,認明行道的方向,守成先人植栽的樹苗,用修行廿字的道功法水細心灌溉,將根源培養好,利益菩提樹發枝展葉,挺拔向天空高處茁壯,而步步踏實穩健的開展宏道的志業。
        以下輯錄歷年光諭,提供同道明瞭先人申立教案的艱辛,與無形護法的苦心,身為守成的後人,不可貪天之功,懂得敬愛前人的付出,才能戒慎。守成不易,明覺大道至公無私,無私大公,才能回歸本來,完成今世的願力,返本歸位。

一、重建天德教總會,各方擾阻,申請吾教在台立案,又遭破壞之時,師公勉勵之光諭。

清風古佛    降乾坤賢達:
        處處誦經章,神歡人悅喜無殃,乾坤至誠,大道榮昌,吾教有繼,慰哉樂矣!菁英輩出,吾教不孤,坦坦無阻。縱有些微挫折亦無妨,雖有奸人當道,神佛顯助,已達順理成章。
希諸等,圓融一致,同心協力,宏吾教,揚廿字,力挽災殃,廣惠宇內,普化萬方,起疾解疴,度陰度陽,掃除妖邪,以除魔障,正氣凜然,義列千秋而不朽,縱有豺狼虎豹,穩若泰山亦無妨。希吾諸等同仁,守道不易,行道維艱,兢兢業業,何事不昌,願三界,共挽延康,宇宙清泰,物阜民康,福壽乾坤,大道永長,畢。(民國七十六年丁卯十一月十一日午刻)①

二、深坑總會將向內政部申請天德教立案之全案,派員移送精神療養會出發時,宗主降示,結果半年後,仍由深坑總會重行申請而奉准立案。

一炁宗主    降諭:
        道明至理,神人仰欽;為教忠肝,修和得仁。撐起風帆,直達順境;此行有道,事可通津。智有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先循後依,光輝滿室。喜哉!樂耶!繼往開來樂太平。(民國七十七年戊辰八月十七日巳刻)②
        民國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聯合報第八版,載有「天德教台灣區委員會籌備會公告第三項成立會之召集人及主席團已推定王笛卿」一節,師公在自己的日記裡以毛筆字明確紀錄:「本人因年老養靜,除昔年申請成立中國精神療養研究會外,向不參加任何組織活動,所推之職未表同意,特此登報聲明。台灣新聞報十五、六日登載兩天。」另於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日,在聯合報、中央日報、南部新聞報刊登未便同意之聲明,並分別出告相識的同仁,以正視聽,對於好事者假借王笛卿之名作為號召,則深感痛心,慨歎人心不古。
        在當時來台的天德教弟子分居各地,有的任職於政府單位,有的任職於媒體,有的為生活勞苦,笛卿夫子則性好習靜,惟願宏揚廿字,濟世救人,自在無為,設壇宏道、醫病度人、著述闡釋,引人而入善,因此在各方謀求向政府申請「天德聖教台灣區」立案時,高齡84歲的笛卿夫子,養靜在道,並未參與,直至民國六十四年六月十七日(歲次乙卯五月初八日),笛卿夫子功圓果滿,辭世歸位,天德教總會一案仍未正式立案。
        大道宏揚,須待忠肝的佳子與時機,七十六年至七十七年重建天德教總會,申請在台立案,期間人考、魔考紛至沓來,阻礙很多。大覺導師曾由同道陪伴,全台北往、南下、東繞花東,跋山涉水,忍飢耐渴,探訪相關人物,將申請立案的同意章蓋齊了,並囑託黃思苓同道撰寫申請書,為了化解阻力、排除窺視,黃道長在地下室的餐廳默默的寫申請表,甚至有時不開燈,只為了能避開干擾,期望順利立案。
        「守道不易,行道維艱」,在 師尊坐化歸空時,若干皈依弟子變志亂法,已有動盪,但忠貞之弟子亦所在多有,勤耕默耘,道傳蓬萊,持續開枝散葉。師公返本歸空時,動盪波波湧起,大覺導師在通達無形之中,不辭辛勞,排除險阻,建立各地道壇,於事機成熟時,順理成章,獲准天德教正式立案,且在道務穩健的基業上,帶領總會繼往開來。
        「智有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大覺導師世間的學識不如某些人高,但樸拙忠肝,獲得無形教化,卻是他人無法企及的優點,自然有無形的助力護法,於宏道立教上,得以開展。境界由修行而來,名位聲望非是爭奪可以加持,每一回的動盪,既是考驗也是汰選,無形的籍冊自有定奪。
        「自古亂世出忠臣」,此時的逆境,不也是對人進德修業的一番考驗嗎?過去 師尊設立華光寶殿,以光訓交通有無,所傳示於世的諸多光諭,既是教育警示當時的入門弟子與信眾,也是流傳今日,教育警示現在與未來的弟子、大眾,曾經兢兢業業在無形的督導之下,教、道都有擬定的儀規、法則,而留給今日、後世依循正軌遵奉實行。深思先輩傳道立案的艱難,守成豈可浮盪,自亂本源,任意更改法則?深讀德教經藏,詳研「天德叢林」、「明德聖訓」數十年來的光諭,以作為行道宏教的法則,則可不至於在考驗裡迷途,自失返本的機緣。
        師尊六歲隻身離家度眾時,身無分文,居無定所,仍然在大動盪巨大浩劫的時代裡,建立道業;師公六十三歲隻身渡海來台,從無到有,植道基於蓬萊,道脈的傳承都是在困苦裡建立的,能化除險阻,開花於人間,用心全在宏道的修持,而不是金錢的多寡,所以「憂道不憂貧」,樂於道,而在貧中轉逆境。反觀今時,居有定所,物資充裕,要憂愁什麼呢?若能覺悟「忍和」為貴,「同心斷金」,大道又豈會辜負忠誠無私遵行正軌的人?

附註:
1. 參見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頁220。
2. 參見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頁230。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72896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