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期三版 仁德虞舜,大孝全人道合天道
【廿字心花故事集】將忤逆心換個孝心
文 ‧ 南山耕田
虞舜,名叫重華,父親瞽叟,天生是個瞎子;舜的母親早逝,父親續絃另取,生了個兒子名叫象。瞽叟個性冥頑,不知分別善惡,繼母既愚昧又野蠻,經常找藉口責打舜,並且在丈夫的面前挑撥舜的是非。象在父母的寵溺下,個性倔強傲慢,瞽叟寵愛後妻和象,三人經常聯合起來虐待舜,甚至幾次要謀害舜的性命。當瞽叟生起氣來想殺死舜時,舜就會暫時躲避起來,不讓父親打死,以免陷父親於不仁,如果父親是給他輕微的處罰,他就自動接受。
父親、後母、弟弟雖然常常想要殺死舜,舜依然每天謹慎篤實的順事父母,友愛弟弟。有一天,瞽叟叫舜到倉庫上面去修屋頂,登上米倉後,他卻收下梯子,並放起火要燒毀倉庫,舜沒有梯子可逃生,便用斗笠保護身體,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輕輕的躍下,因此沒有受到重傷,而能逃過一劫。不久,瞽叟又叫舜去疏通深井,舜事先在井旁挖一個洞,當舜下到井底時,鼓叟和象立刻用石頭和泥土填井,要把舜活埋在裡面。填平井口,兩人十分高興,以為舜必死無疑,得意洋洋的象,想把舜的二位妻子娥皇、女英佔為己有,把財物分配給父母。不料舜從井底的孔道爬出,安然的返回家中。雖然生命再次遭受謀害,舜非但不怨恨父母,反而更加孝順父母,友愛象。
舜的純然大孝,感動了堯,也受到眾人一致的贊賞,堯將地位讓給舜,舜即位後是一名仁君,選拔良才,不但農作豐饒,百姓也個個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整個華夏太平,四方的諸侯和賓客也極為敬愛他,嚮往舜的教化。
瞽叟是愚昧不慈的父親,再娶的妻子是舜的後母,父母可以不慈,子卻不可不孝。舜秉性仁厚,擁有一顆不受傷害的心靈,屢次被害,因為心不受那分傷害,所以不起絲毫怨尤,反而更誠謹的事奉父母,最後終於感動後母和象,連父親也對自己以往的態度感到不好意思,當全家人不計前嫌又重新生活在一起時,舜真正享受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生活。
<禮記>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順有三等層次,最偉大的孝是恭敬父母,修養自己的才學品德,造福人群,建立功德,自己受人崇敬,進而也使父母之名因自己的好名聲顯揚於後世;第二層是不做違法犯過的事,使父母因自己的惡行惡名受累,讓父母遭人批評而受辱;最下層次的是能在基本的食衣住行奉養父母。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弟子子游請問什麼是孝,孔子回答:「現在人們所說的孝,往往是指能夠贍養父母。至於連狗跟馬之類的動物都能夠得到人的飼養。如果沒有恭敬的心,那奉養父母與飼養狗馬又有什麼分別呢?」
孝順是天經地義的人道倫常,倫常承受著天地間的至理,也是天地正氣的運行,所以「倫常一日不滅,即天理一日不亡」。百善孝為先,古人視孝道為眾多德性修養中最根本與最重要的品德,因為有孝道的精神與作為,自然處事顧慮父母的感受,不忍令父母傷心、不忍連累父母受辱,所以不敢隨意犯過,更積極修養品德,進而顯揚父母的好名聲,以回報父母養育教誨之恩。人人如能具備孝道,執行孝養精神,社會可以和諧,天地有正氣輔行,就能和樂安定。
孝道精神的流失, 師尊解析病根,在於現代人不能切實了解父母生養子女的恩情,雖然有孝順父母的良心,可是往往又被貨、財、妻、子所損壞,偏重財利的佔有,與偏愛妻子兒女的私情,以至疏遠對父母的孝養與敬重。如果又無人給予提醒,本來一片孝順的良心,長久被私慾藏匿、潛伏,不得伸張發揚,就漸漸成了不孝之人。
凡人莫不是由父母所生、所養育,才能夠有這高於物類的人身,才能生存,以至獨立。人在幼小時,飢餓了,是父母餵養;寒凍了,是父母用溫暖的衣被,讓孩子穿暖、睡暖;啼哭時,是父母懷抱著、呵哄著;大小便時,是父母為孩子盥洗清理;生各類病症時,是父母花錢、費精神醫救照料;吃喝說話,是父母耐心教導督促,才學會如何飲食言語。又請老師教導讀書,不惜花費金錢,為子女擇配完婚,尚且辛苦累積資財,購置田宅,作為子孫衣食居住的打算,所以父母從壯年到老年,一輩子經營籌劃,沒有一樣不是出自於疼愛孩子的心理。仔細思考,沒有父母慈愛與辛勞的付出,我們能出生為人嗎?能長大成人嗎?能在自立之後,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嗎?由此可知父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水深。十月懷胎,三年哺養,做父母的,不知受多少艱難困苦,擔多少駭怕憂愁,因此古人為父母守墓三年,意在回報父母的哺養深情。
做孩子的,即使成年了,出外遠行,父母仍然牽牽掛掛,時時倚門而望,盼望著孩子平安,等待著孩子回家團聚。以上都是父母生育子女、關懷子女、教育子女、厚愛子女、盼望子女的種種恩情,是為人子女者,不可有一日忘記啊!
父母一生的精神心血,完全銷磨在子女的身上,等到子女成立了,父母卻日漸衰老,若是不及時孝養,要如何回報父母之恩呢?如果父母不幸早逝了,豈不是回報無門,徒留遺憾嗎?所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是勉勵人孝順要及時。
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多數是疼愛孩子的,即使打罵孩子,也是教導孩子,責備孩子改進,期望孩子成人,並非真有惡意。就算是少數的父母,父不父、母不母,缺乏為人正當的榜樣,孩子總不能以仇報的怨心對應父母,就如舜的處境,父不慈、母不愛、弟不恭,時時聯手要加害舜的性命,舜則能以恰如其分的應對,避開危險,適時的保護自己,又以大孝的精神,侍奉父母,友愛兄弟,所以感動冥頑愚昧的父母、傲慢的弟弟,感化他們趨向人道善性的正軌,建構了和善的家庭倫理,舜的純善至孝,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好的典範。
上行下效,期望天下太平、國家安定,倫常最需要用心愛護,唯有從自己本身的修養做起,發揚孝道,百善才能更加建固,更有仁風沐化萬民,使人人知恥明義,同歸善境、同養正氣、同撐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