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期四版 尾椎骨挫傷內凹的療癒實例
【沐浴佛恩感應錄】精神療養感應實證
文 ‧ 吳鳳凰
陳如華是學校的護士同事,讀國中的少女時期曾經跌坐地上,尾椎骨受過傷。結婚後生老二,手抱幼兒自樓梯走下時跌倒,因為要保護孩子,不顧自己,所以重力跌坐時,又撞傷尾椎骨;九十四年生老三,背上揹著女兒,手上拿著被子,從樓梯走下又摔倒一次,同樣為了保護孩子,所以再一次重摔了自己,而且都是傷在尾椎骨。新傷疊舊傷,尾脊骨常會感到疼痛,她雖然身為護理人員,卻又保守,不好意思看醫生,一直延誤著。
再有一次,她開車時被後面車輛追撞,尾脊骨瞬間痛了一下,之後尾脊骨就經常疼痛,坐著痛一下,變換姿勢痛一下,站立挺直又痛一下,拿東西痛一下,走路也痛。到鹿基看骨科,照X光,醫生說明尾脊骨向內凹進去,無法治療,只能吃止痛藥,止痛藥吃了幾包,沒那麼痛了,就停止吃藥,可是痛感的不適仍然存在,就忍著疼痛。
九十五年她聽蕭老師(曾替蕭老師療癒閃到腰)說我會精神療養,於是利用時間在校內保健室替她療養,第一次療養她沒有感應到什麼感覺,但覺得看完後有舒服些;第二、三次療養,請她俯趴在保健室的休息床,方便以無形針療養尾脊骨,當時無形針佐以掌光,離人身一吋以上隔空治療,她感覺尾脊骨有在移動,療養後痛感就減輕了。
接著九十五年普化勸善療養會,到鹿港天后宮香客大樓巡迴普渡,也請她前去看看,由我替她療養二次,後來在彰化教會與凌雄寶殿的處所,也看過幾次,前後約莫療養十多次,有貼過幾次無形膏與請佛水飲用,痛感的頻率逐漸減輕。停止療養後,有時還有一點點痛覺,到現在則都完全不痛了,行動與坐臥都自在。
以如華的療養為例,醫病者與被醫病者,雖然都是女性坤道,但是進行精神療養時衣著整齊、姿態端正,掌光、無形針離開人身一吋以上療養,完全不必碰觸對方的尾脊骨,不會使對方有尷尬的心情,又能維持我們的禮節,只要意正心正就有奇靈的療效,這也是精神療養法,比有形醫療更為方便自在之處。
師尊曾經諭示:「男不醫女,女不醫男」,就是要我們謹守男女有別的廿字禮節,顧慮的是如果著於男女的色相,心念動搖,被色所迷,則外邪乘虛而入,心魔自內而生,將會敗亂行為舉止,自陷惡境,或敗道亂法,十分危險。雖然男醫男、女醫女不能完全做到,卻仍有一定嚴謹的戒規,除了維持心念舉止的端正之外,也不可任意碰觸對方身體的敏感部位,一舉一動都必須嚴守禮節與分寸。
精神療養法有護法仙佛菩薩的剛正正氣,木質、石頭都可穿透,因此不需解衣,唯有秉持誠心正念,才有奇靈的療效。
精神療養法是揚道的先鋒,卻還不是道的大根本,根本在德藏經諸多經典的至理教義與聖佛菩薩親示教誨的光訓裡,由體驗精神療養法,感知天地正氣的存在而入門,只是初步踏階,能用心研讀經典、光訓,覺悟玄妙至理,嚴遵聖訓戒規,達到治心,革除不良言行、欲念,顯現清淨良知、合宜舉止,才能一階一階登入大門,一窺堂奧。
精神療養法固然有諸多仙佛菩薩的護法,必要正心正念正行,才能感應仙佛菩薩的護持;如果心不正、意念偏斜、行為錯亂、自誇神通,不但仙佛菩薩不護持,反而引入邪魔。邪魔之可怕,在似是而非,有時也有點小道的能力感應,使人一時難以辨明,而逐漸受到惡染,迷失方向,因此不研讀經典、遵奉 師尊訓勉,無法通達道明, 師尊多次諭示:閒暇多研經,在在都是希望弟子們在研經究義裡,走向根本大道。
特附錄 無形古佛、中皇天尊諭示,警惕同道依奉 師尊教義正軌進行精神療養,以免錯亂行止,自招無形的禍害陰過。如遇行止偏差者,應秉 師尊教諭給予善導規勸,以便同道與信眾,皆能正確的認知 師尊醫疾度人所創四千年未有的精神療養法。
無形古佛 諭乾坤諸生:
醫人疾病,首要正心,口無言語,耳無聽聞,凝神聚氣,合一天人,能遵此訓,奇效奇靈。男不醫女,女不醫男,尤要分明。世無魯男子①,更不見柳下惠②斯人,事關重要,務宜切實凜遵。 (癸丑農曆二月十八日 寅刻)【1】
中皇大天尊 降:
本道以廿字精神治療疾病,能男醫男,女醫女為妙,免外人之物議,去男女之色心。誠難完全達到此境,是一缺點也。此後男醫女疾,要心正意誠,神有感應,功能起死。若是起了色慾之念,精、氣立即消亡,神他去矣!情魔入體,不特病無感應,反自惹魔。女醫男疾,皆同此理。在此法會時,尤要特別注意,恐魔由斯而潛來,諸生謹慎防之,縱有國色天香之姿,如同親姊妹之看,其慾念自止也。 (民國卅九年庚寅農曆五月初四日 卯刻)【2】
注釋:
1. 魯男子:魯國有一男子,獨住一屋,一夜暴風雨,鄰居寡婦的房舍壞了,便前往魯男子住處,欲借宿一夜,魯男子毅然拒絕她。後泛稱不好女色的男子。
2. 柳下惠:展禽,名獲,字子禽,春秋時代魯國的公族。居柳下邑,卒後諡為惠,故後人稱柳下惠。傳說某年夏天,展獲出外訪友,途中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廟暫避,但一踏進門檻,看見一位裸體女子正在裡面擰乾濕衣,展獲急忙退出,立於古槐之下,任自己由暴雨澆淋。廟內婦女發覺了,躲在門後,忙著弄好濕衣。這事被傳為佳話,而有「柳下惠坐懷(槐)不亂」之美名。
參見書目:
1. 師公笛卿夫子日記手札。癸丑年為民國六十二年。
2. 天德教叢書,天德叢林頁417,覺明雜誌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