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期一版 孝之實義與真解
                文 南山耕田

        使父母安心是孝順子女該有的行為,而要如何做才能安慰父母的心靈呢,做好人、行善事能讓父母安心。孝之大者是有好名聲顯揚父母,小者安分樂業,不做踰越正理犯法的事,避免惹禍招災,而使父母不安。侍奉父母不止飲食起居的照料而已,善體親心多方設想,更是孝道的極致。
        <人生指南> 師尊引用孟子解說世俗所認為不孝的五種情狀:懶惰不勤於工作,以致無有正當收入奉養父母,是不孝;沉迷賭博,玩物喪志,貪杯好飲,疏忽對父母的照護,是不孝;喜好財貨,私愛妻兒,置父母於不顧,是不孝;放縱耳目的欲望,沉溺於聲色玩樂,而敗壞品德與身體健康,使父母傷心受辱,是不孝;喜好逞匹夫之勇,鬥狠惹事,而招來危險連累父母,是不孝。這五種不孝的行為,都無法使父母安心。
        又引用趙岐不孝有三的論述,說明父母行為偏差時,不能明辨給予委婉勸諫,只是一味逢迎委曲順從,反而陷父母於不義之中,使父母作惡犯過,也是不孝之一;家境貧窮,父母年老,還執意不輕易出任官職,領取俸祿奉養父母,是不孝之二;古時傳宗接代,延續香火是生生不息之理,為人子不娶妻而無孩子,斷絕祖先的後嗣,更為不孝。
        再引用中庸詩經之言與孔子的讚語,家庭中和妻子感情和諧,兄弟之間的感情融洽,使家庭相處得非常合宜,使妻子兒女滿懷歡愉幸福,這般幸福的家庭,做父母的必定會感到順心如意。總結,由古聖先賢對孝道各種層面的闡述,推知妻子不和、兄弟不睦、立身不正、行為不端、交朋不善、處世不良,凡是有違背廿字義理者,都不是父母可以安心的,都不能說是孝順的行為。所以孝道不是輕易可以說明白的,必須從各方面設想周到,盡心盡力的體察。
        師尊說:父母之間有爭執時,子女要細心留意的疏解父母的爭端;父母有過錯時,要不慌不忙的委婉勸諫,使父母歡喜接受而作改正;凡有損害身體健康、品德,讓父母屈辱的事,要懷著敬畏心不敢去做;凡是發揚好名聲顯耀父母的事,則勇敢的去做,不敢懈怠;就算父母已經去世了,也應當盡心盡力的體察父母生前的心意,用心做對的事,不敢稍微違背,所以對父母生前、逝後的體念之心,那裡只是著重在埋葬、祭祀、宗廟、墳墓不可隨便草率而已。
        父母雖然已經去世,但子女依舊做善事、做好人,可留給父母好名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子女修德修善,將好名聲加諸父母,可算是孝道的善始善終了。
        父母疼惜孩子,無非要子女永世幸福,子女孝敬父母,都希望父母常久安樂,然而人生不免仍有苦難,如何離苦得樂,也是修行的一門功課。苦難中有一種苦是無法替換或免除的,那是業力的苦,父母無法分擔子女的業力,子女無法分擔父母的業力,因為業力屬於「自作自受」。因此子女行為偏差時,父母要盡心力給予導正,避免子女墮入惡境業力,才是為人父母真愛的力量,才是父母疼惜孩子性靈的仁慈;父母若是偏差時,子女也要盡心力勸諫,救正父母,以免父母犯過墮入惡境業力,如此挽救父母於未來,才是實義的孝順。所以孝之順從裡,仍有大是大非的明覺辨正,而此辨正依循廿字正軌去做,就不至於誤入偏差了。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56938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