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期二版 至孝曾參,母囓指子痛心 【廿字心花故事集】將忤逆心換個孝心

                 
南山耕田

        曾參,是魯國的南武城人,字子輿,為孔子的弟子。曾子心裡經常抱懷著孝道,齊國曾經要聘任他當下卿,他因父母年老,不忍遠離,所以堅決不去就職。曾參的後母待他沒有恩義,但曾參奉養後母就像親生的母親,供養的東西不曾缺少;他的父親生平喜歡吃羊棗子,後來他的父親死了,曾參就終身不吃羊棗子了。
        有一次,他到山裡砍柴,不料家裡忽然有客人來訪,他的母親因為曾參不在家裡,又沒有錢可以準備招待客人的東西,情急之下,就用牙齒咬破自己的指頭,希望能讓曾參感悟。曾參在山裡,忽然一陣心絞痛,擔心家裡有事,立刻揹了薪柴回家,知道原委後,又揹著柴薪去市集販賣,再買些酒菜回家招待客人,使母親能夠放下心來。
        曾參的妻子因為蒸藜,沒有蒸得熟爛,就端給母親吃,曾參生氣,就要把妻子休了。有人說那不符合「七出」的條例,但是他還是將妻子休離了,終身不再娶妻。後來曾參走過勝母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的名稱不好,就不肯走進勝母的里門。
        有一回曾參的父親交代他去田裡除草,因為剛長出來的幼苗與雜草很像,他把農作的幼苗都拔除了,卻把雜草都留下來,父親一看非常生氣,用木棒將他痛打一頓。當晚曾參待在房裡,沒有出來吃晚飯,消息傳到孔子那裡,孔子以為他跟父親生氣,於是派了個學生去看看曾參,曾參說明他不是生父親的氣,是因為過去父親打他每一棍都很結實,可是這一次打他,卻有時重有時輕,感想到父親年老了,所以體力也衰弱了,因此覺得傷心。
        古代休妻的「七出」條例,有一條是不孝順公婆,丈夫可以要求休妻,就是將對父母的孝道,放在勝過對妻妾的情感之上,凸顯父母對孩子的恩義與親近。情感的愛重,由近而疏漸次推展,並可以同理心設想彼此的對待會產生何種榜樣,自己身為父母,疼愛自己的子女,應當也能設想自己的父母,同樣疼愛自己的孩子;自己身為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們互相友愛和睦,應當也能設想自己的父母,同樣期望他們的孩子們能彼此友愛和睦,所以將心比心,運用在孝道親情的同理設想上,就能多體會父母期盼孩子和睦的心思。人子之道,除了奉養父母,還要能善體親心。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模」,孩子跟從父母學習,觀察父母的一舉一動,父母對祖父母不孝的榜樣,也會汙染子孫的良知,從而對孝道懵懂無知;父母若是事親秉孝,子孫依樣學樣,得到沐化,自然有善性的良知回報自己的父母。人倫的孝養,以愛而互助,而展現萬物之靈的光輝。
        曾參對孝的修持非常嚴謹,侍奉父母十分周到細心,而且不怨怪父親的責打,不計較後母曾經待他苛薄。只因妻子沒將梨蒸熟再給母親吃,他就認為事親不周,而休離妻子,愛母之心勝過愛妻之心。母囓指,子痛心,母子連心出自孝之感應的天然。父親去世後,他就不再吃羊棗子,只因那是父親的最愛,即使父親不在了,孝思仍然不斷。
        曾子曾經在耕作時,誤斷了瓜根,被父親重重責打,以致昏迷,甦醒後不僅沒有埋怨父親,而且還怕父親擔心,刻意彈琴放聲高歌,表現若無其事。孔夫子聽到這個消息,不以為然的對門人說:「為人子女一定要有智慧,當父母用小棍子責打時,意在告誡兒女,應該接受;可是當父母用大棍棒打時,就不應該盲目接受,萬一被打傷或出人命,將會傷害父母的名譽,使得父母親背上兇殘不慈的惡名,那就不算孝了。」孔子的話傳到曾參耳中,他不敢怠慢,趕緊到夫子面前懺悔罪過,並聽從老師的教誨,遵照夫子的教導去做。
        孝道的拿捏仍然要有智慧,雖然曾子的資質不很聰慧,但能用心領悟孔子的一貫道理,傳述孔子忠恕之道。重視修身,同時也重視反省,每日三省其身,曾子人品的德馨修養因至孝而留芳千秋。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73010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