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期三版 開山祖師靈返上界護法指導行道諸光諭(之四) 天德教在台開山祖師清風古佛、圓明至聖佛、仁道真君、子路先師
靈返上界,垂訓乾坤同道,護法指導有形行道諸光諭 (之四)


(續88期三、四版89期二版90期一版


                       吳鳳凰    彙整

乾坤一炁,教乃昌明;神佛護法,隨請隨臨

清風古佛仁道真君    降乾坤各賢達:
        重道隆師意真誠,玉律魚磬聲聲,余乃愧受也……
        道產金蓮,廣化山川,金光灼灼,光耀碧天,清風常拂,大地清涼,廿字郅治(41),普濟眾生,乾坤一炁,教乃昌明。挽延康,化頹風,導末俗,醒世啟迷指掌中,大道勤於修,醒癡喚迷途,福壽賜乾坤,物阜康明,僅僅(42)之詞,諸賢謹記寸衷(43)
       人曹混濁,天界動盪不寧,仙佛聖賢,共抱慈悲,法雨普洒寰宇(44)之中,願挽斯劫,願度有情,護佑群賢中,共挽災劫,普度蒼生,起疾解疴。三指無形針,神佛護法,起死回生,余乃隨請隨臨,宏天德,廿字風行,功在己身,德蔭子孫。願諸賢,功記凌雄,福壽同春,此示已畢。
                                                        (民國八十七年歲次戊寅農曆十一月十一日午刻)【註26】

為師者,心口如一,不可信口雌黃,毀人害己;
穩道性,百忍圖成,同撐人間道盤,自有護祐。


圓明至聖佛    降乾坤諸賢達:
        至誠禮儀豐碩,玉律經章,甘露普洒,遍地清涼,金蓮朵朵,彩雲同降,仙凡一致,共挽災殃,清風常拂,萬里馨香,經章祝誦,壽世福民乾坤康,願息災劫免禍殃,廿字薪傳,萬古流芳,乾坤毓秀,天德大昌……
        諸賢重道隆師之意誠,吾感愧領也,今逢亂世混濁不明之際,災禍延連,萬物遭劫,神佛同悲。吾教廿字,集五聖之大成,萬法之法,再諭一次:乾坤子等,推廣廿字,宏揚天德,濟世活人,無形護祐,增百福、添千祥,功過分明。
        諸等皈依有年,對道貢獻良深,因此道高魔漲之時,亦有心浮氣燥之事,希吾乾坤賢達們,自悟本覺,心性堅定,宏道闡教,挽斯劫於既倒,至有失質(45)乾坤子,高傲自大者,應抱同門同根之情而規勸,導正覺明,不愧廿字之子也,倘若自知不為者,記過扣果。希諸賢達,皆負昌道揚教挽延康導末俗之重責,不可棄離教道而不顧,人間道盤,吾交諸等,大覺子一片愚忠之誠,而悟性亦有,不可失職導育之責也,此非智者之為矣!
        凌雄寶殿無形自有安排,雖有不屑(46)之子,幸災樂禍,不負其責,自私自利,因私而廢公者,罪加不可逭(47),時至晚矣!希吾乾坤賢達們,互勉、互勸,吾不願子等墮落,靈山皆有位,人間為人師,化育乾坤。希子為師者,心口如一,倘若諸等執迷不醒,到時悔之晚矣,不可信口雌黃,毀人害己,不可自墮無間。今乃吾話已講多,茲之心切痛之,希子打起精神,穩其道性,以百忍而圖成,後繼自有佳子也,在此訓諭已畢,希子等,靜思細想以問心。
                                                        (民國八十八年歲次己卯農曆五月初八日午刻)【註27】

仙佛聖賢齊護法,SARS瘟疫漸消散;人心能回向,百劫可不臨

子路先師圓明至聖     降乾坤諸生:
        誦聖經,祝吾辰,汗顏愧領……
        瑞雨霏霏,普降廿霖,人物安泰,大地清欣,瘟疫(48)消散,寰宇昇平,廿字慈航,普度蒼生,人心回向,百劫不臨,純樸古風,宇宙回春,福惠乾坤,壽國壽民,法顯內外,惠澤群倫,大道隆昌,普化斯民,山河毓秀,河宴海清,願世間大同共享,世間光明,福壽賜乾坤……
        災劫重重,世道混濁不清,何敢言壽,吾道廿字,化斯劫,度萬民,有賴諸乾坤,仙佛聖賢齊護法,乾坤悲願行,化諸劫,散災星,宏教揚道在於今,吾乃護法諸子乾坤,身康體健,福家福身,德蔭賢子孫,畢。
                                                        (民國九十二年歲次癸未農曆五月八日午刻)【註28】

道法自然,有德者居之

        師尊在黃山趺坐歸空時,並無特別指示道傳何人,卻自然有包桂文自北京翻山越水,突破關卡險阻前往黃山,為 師尊守墓三年,在黃山儉約生活靜修數年,而後包道長返回北京,醫疾度人,仍奉持 師尊蕭昌明大宗師教誨,矢志天德聖教法脈而不移。另有眾多入道弟子,因應大時代的變動,離開彼時戰禍的大陸,遷移世界各地,聖師母遷移香港青山,奠立道基,並在眾志成城、神人匯集的大願力中籌建彌羅法會,持續挽災救劫,續接黃山道氣。也有其他諸多的天德門人,散居世界各國,留做種子。而師公王笛卿夫子,則自青山輾轉前來蓬萊台灣,醫疾度人,逐日穩定道業,歷經二十二年之艱辛,才有天德教奠定道基在台灣。
        在變動離亂的時代中,人事紛擾多阻的考驗裡,以德自修,忠於道源,是「亂世忠臣」堅百忍以自惕的磨礪。如何體悟三無(無過去心、無現在心、無未來心)掃除重重魔考,而達到大魔打不倒,以完成今世道考課題,以臻功果圓滿、返回本來,再朝上進位,身為皈依師尊 一炁宗主,入列天德聖教門牆之弟子,則須深刻明瞭自己的本來與今世的修為,以及未來的去向。
        師公 王笛卿夫子真靈雖是無極之清風古佛,今世又受 師尊賜封十八真君之「仁道真君」,然而身為凡靈的修持,仍不離人道。不自高過去心之尊貴,不自大現在心之依恃,不貪妄未來心的謀取,因三無心,而專注此世此時,為人處世奉行廿字的修為,能吃苦、能耐勞、能受謗言、能忍逆境,能修功德而不著功德相,能敬奉 師尊訓示,忠於道,矢志不渝。
         「凡我乾坤同仁,皆是無量壽天長者門人(長者即 師尊),各具丈六金身,本其宏願,前前後後隨    師尊倒裝塵世,護道顯法,救世度人,以挽天心,而消劫運,絕非異類化身可比,希諸賢毋誤聽,毋誤認,自傳其訛。」無量壽佛為師尊真靈)【註29】雖說天德門人源自上界「無量宮」,本有丈六金身,非同異類化身,然而臨凡來人世間,修行的課題在「護道顯法,救世度人,以挽天心,而消劫運」,因此在三期延康劫,三界同在浩大劫網的大會考裡,更需要體認三無「無過去心、無現在心、無未來心」的精神境界,否則自視來歷不凡,自認高人一等,很容易在塵濁「有」的色相中,迷失本來之真,遭遇七情六慾、四劫(酒色財氣)等等的塵灰,掩沒自性的明鏡,而至墮落,使得凡靈無法返回本來,仍得受淪落之苦。

同體三無心,正修人道成就天道

        「人道不修,天道難成」,繁華在收緣了道時,只是一捧細沙,今世此時無現在心,故不著此世此時迷幻的色相,而能在濁世裡處汙泥而不染(火宅之中化生紅蓮),維護本來之真與原有清明之本性。如此則能專注此世入紅塵來的願力,做一個在生活上具備廿字修持的人,不貪圖顯赫,不執有榮貴,隨順自然、勤勉道業,完成末劫大會考的課題,以自然之道返回本來,而遠離收緣了道時的黑暗浩劫。
        無未來心。未來如何進階,在功果圓滿時,自然依循個人的善業、惡業去審定,自然有天道按次賜封天爵,此天爵不同人間的名目,由著人自己幻想,妄加尊號,胡亂弄假。因此在邁向未來之道,實在不必爭奪,即使奪得一時在人間尊貴的地位或名號,也只是一場空夢,仍要在惡的業力裡走輪迴、入惡道。所以「三輪體空」,古來聖賢仙佛、諸大菩薩,皆是奉持凡人時為人處世正道的修持,而達到善境的進階,而與日月同光。
        「恨殺二千餘年,精忠大義,失落於一般無恥之徒,至將帝武聖之名,任情更換。……無恥之徒,妄以浩皇加之,恨我青龍寶刀不快,不能將此彎心曲性之輩,盡行斬除。…… 」【註30】三國時代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義膽忠肝,留芳青史。關羽忠義精神,尤受世人景仰,建祠祭祀,追緬武聖帝君,除強濟弱、懲奸斬惡,則為正義的表率。帝君既以忠孝節義為神,則忠於當有的本分,盡職護衛天曹,丁卯年蒙天德教主保奏及群仙推薦,賜封「中皇天尊」,天爵也高,但帝君不願有所貪妄,卻遭凡間無恥之徒,任意以「浩皇」私封,誣陷帝君的名稱,玷污帝君自持的節義清白,恨煞凡夫的愚昧妄為。帝君不受凡夫俗子的封贈,不貪妄不符實義的未來,只願安守本分,協助天德教主挽災救世,等待將來功果圓滿,天榜揭曉,自然有天爵之位。因此武聖帝君期望有志諸子,秉持忠孝節義的精神做人處事,雖是今日的凡夫,也能修成未來的仙佛。
       「德教闡微」被視為是天德教經藏最深奧的一部經典,綜觀這部經典,統括闡述的全是「空、無」的境界。無論是那一位聖賢仙佛所闡述的幽微要點,都一樣,皆是修持到「真空妙有」的空、無境界,而至勝境,簡易的說,即是已達「三無」的意境,而順著自然之道,登入虛空妙境。此境惟有意會,難以言說,能夠以明覺的力量澈悟,並不受有形拘限時,則能了然於胸。
        聖賢仙佛居於天之高爵,卻又時常倒裝臨凡,應時代之需求,入娑婆世界,甘受風塵之苦,挽災救世。師公天爵亦高,處世為人時,卻不以爵位壓制他人,或自顯貢高,反而以忍和修持,遭遇他人的刁難、排擠,能無掛於心,依舊忠勤於道務,不屬於時機適當該發展的事,也不強求去做,「功成不必在我」,而能留予後人,在時機成熟時,順勢完成。

注釋:
41. 郅治:天下大治,清明太平到極點。郅,音ㄓˋ。
42. 僅僅:不多、只有。
43. 寸衷:內心。
44. 寰宇:全宇宙、全天下。
45. 失質:失去樸實的本性。
46. 不屑:輕視而不加以注意﹑重視。
47. 逭:逃避。音ㄏㄨㄢˋ。
48. 瘟疫:九十二年流行的SARS疫病。

附註:參考書目
26. 天德教叢書,明德聖訓,頁280-281,天德教總會九十四年印行。
27. 天德教叢書,明德聖訓,頁258 -259,天德教總會九十四年印行。
28. 天德教叢書,明德聖訓,頁261 -262,天德教總會九十四年印行。
29. 王笛卿夫子寫真集(二),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孟春月,中國精神療養研究會印,頁40。
30. 天德教經典,卷三,佛說大同真經,武聖帝君訓。

                                        (未完待續)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57090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