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分享】
曾力裴
廿字雖是二十個字,有二十位佛護持著,就是二十個佛的境界,豈可小覷!只是 師尊就中國教育的傳統,從儒、道入手,從修身教導起。廿字簡單的看,就是二十個行為規條。在精不在多,所以,在皈依時, 師尊只要我們選兩個字,切實做去。這「切實做去」,就是心心念念不離此二字,時時刻刻反省、時時刻刻告誡自己、時時刻刻思索自己的行為如何不觸犯所選的二字!
美國有位牧師,從自己開始,發起一個「不抱怨」的活動。他在手腕戴上一個紫色的粗橡皮圈,警惕自己。發覺自己說出一句抱怨的話,就趕快將橡皮圈換手戴,目標是二十一天不換手。一開始他發現自己真是整天不停的把橡皮圈換來換去。然後能持續個幾天,又慘然破功,直到習慣成自然,能夠二十一天不犯規。我想,他不就是在行「忍」字嗎?
想著:不批評人,先要忍著不說,可是忍著不說,得先化掉心中的不平、不悅之氣,那就要恕呀!有興趣也可以翻翻他寫的那本「不抱怨的世界」。由「忍」字,他就通到了「恕」字,也通到了「德」字。德就是「得」、「心得」,得到了心平氣和,得到了人和,得到了禮貌,得到了真誠,可不是?廿字是相通的!
以我們念經來說,「明心見性」是很「遙遠」的成績,不過,至少要「平心靜氣」吧!平靜不一定是慢才行,慢固然好,慢得叫人打瞌睡就不好。經班也有時間限制,時間不夠了,當然得加快速度。慢時,煩不得,要靜下心,快時更要靜,不能跟著木魚聲,「熱血沸騰」起來,而是要心與口分開,口雖快而心靜。若是自己敲木魚,則手快、口快,心仍是靜;若是自己帶經,在時間的壓力下,手快、眼快、口快,心更要靜,結果仍可以是從容。
「行」要能持續,動力從哪裡來呢?靠老師?靠鼓勵?其實只有靠自覺!但那個每個人都不想承認的「惰性」,卻是免除不了的人性缺陷。 國父中山先生說的好:「思想、信仰、力量」。我們如何在思考中發掘出心中真實的信仰、與真實的力量?
師尊在十大願力詞句解中說:「非朝夕弗懈,言行一致不可!」當然, 師尊也很明白人的大毛病,提醒我們不可以忘了「初衷」以及「願力」。「初衷」是什麼?有說是決定皈依時的心念。那我一向認為自己是沒有初衷的,因為當初皈依是「母命不敢違」,以後保持「乖乖的」,是老師傳達不斷有來自無形的關切,以及 師尊「微笑」的「激勵」。等到三十年後,「初衷」自然浮現腦際,才知道「初衷」非同小可。這一生的選擇,在不明自己初衷的情況下,卻莫不是「依照」著「初衷」去實行的。而所說的「願力」,也是「初衷」的延伸,是因為照著「初衷」努力,所獲得的能力,才有可能實踐自己的「願力」。
身為廿字弟子,不能妄自菲薄。我們都是廿字緣人,為在人世間鋪陳廿字而來,都有「高貴」的原靈。原靈與凡靈能契合,想就是擁有共同的「初衷」。凡靈努力修持,原靈當是凡靈「無形修持」的助力。如果凡靈怠惰,原靈也拿凡靈沒輒,只有做他該做的事,任由凡靈怠惰下去了。結果就是「原靈回歸本位,凡靈某地再修……」可惜了凡靈沒有好好把握機緣。
廿字有如那個橡皮圈,卻是無形的,只要願意給自己圈上無形的圈子,時時修正,時時惕勵,就是行廿字。成就全在無形,也全在自身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