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鳳凰
「況現今下方社會,若言神道,皆以迷信目之,因無證據也,倘由此光中探求證據,亦可以戰勝魔氛,吾即於本殿設立華光寶殿,從此仙凡可以通音,聖凡可以對談。」①
「華光寶殿設於上方,然世界同之,所有之光皆華光分佈而成,三界案卷,概由寶殿辦理,普度之功,必須陰超陽薦,陰陽兩度,以合慈悲之本。」②
以上是師尊講明光諭通凡的由來,為了廣量顯現十方三界諸佛如來真實俱在,並且破除無神論的迷信,因而在上界凌雄寶殿設立「華光寶殿」,經由光諭(光訓)的錄光傳示,講明大道、預警先機、挽災救劫、訓勉督導,或解答疑問、解冤解孽。錄光有光生,光生必須具有道修,由師尊傳授,賦予天命,光生無法用人為的方式加以訓練,更非人憑著意念冥想就可以獲得。
光有佛光,也有魔光,端看光生的修為是否有私念或著相,光生如果無私無相,所錄的佛光諭示都能考究而有應驗;如果私心著相,所錄的魔光無法應驗,也會自陷危機。
大覺導師秦淑德是接班師公笛卿夫子的光生,有她過去世道修的基礎,及今世皈依師尊之後,師尊與師公無形有形的訓練,並有上界天案議決,師尊頒布天命的重責大任,因此在錄光傳訓上,擔負天人交通的橋樑,並能透過耳光,直接傳示佛菩薩的口諭。大覺導師看光、傳口諭是秉之天命,而獲得仙佛菩薩直接的交通,光諭能夠應驗考證,口諭也能事事有準,不是一般所謂的通靈者看得到聽得見而已。曾經有他教的領導者,在會見大覺導師時,希望大覺導師能將無形的天機告訴他,大覺導師明白表示「不可以」,雖然來者是客,以禮待之,但在天機的拿捏上,老師謹遵師訓,不予洩漏。而這些攸關挽災救劫的諭示,都能自事前的預防,及事後的顯現,追蹤可考的來龍去脈。
法可以傳,也可立即收回,光生如果私心著相,也會被收回看光的能力。「極」字輩、「大」字輩的光生曾不只一人,有的初時光看的好,後來迷失了,光就看不準了。即使是光生,也要忠於道修,信而可徵,如此才能有善始有善終。
師尊 一炁宗主督理上界凌雄寶殿,兼任華光寶殿事宜,透過光諭警示,或教導所有天德門人及信眾,苦口婆心,言之諄諄,雖然大覺導師已然歸真,但在世錄光傳示的光諭,都是諸佛菩薩寶貴的訓示,用心研讀,並奉守遵行,凡人也能透過領悟,而與無形精神交流。
錄光是一件極辛苦的事,大覺導師錄光時,必須在光殿上靜心專注凝視光布上的光字,將看明白的光字,告訴在一旁記錄的侍筆者,將光字一字一句詳細錄下,經常是同道們已經到廚房用餐了,老師還在光殿上;如果筆錄者有一時不察的筆誤,無形會再透過耳光,要老師更正,所以錄光是眼力、體力與元氣的消耗,並且非常莊嚴謹慎,那裡是隨口可以講,拿筆就可以寫的草率。
今日追懷大覺導師歸真五週年紀念,以兩篇師尊 一炁宗主的光諭,作為引子,同道們靜心研讀,就如同與大覺導師精神交流。師尊要乾坤弟子學道靜修、忠正信守,即使老師不在身邊了,師尊的道仍然會傳佈久遠,因此靜思而意堅性定,不要被識神所迷惑,而要以廿字建築身心,心存祥和之氣,共同完成挽災救劫的重任,自然能返回自己的本來,而不錯過此生。
光諭本來沒有標點與分段,為使同道及信眾容易研讀,而以標點分句,並做分段。
【光諭一】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歲次甲戌國曆三月二十六日(農曆二月二十五日)午刻
一炁宗主 諭乾坤諸弟子:
春祈祈太平,經懺蓮花馨,魚罄達三界,十方悉遙聞......
功德近半,祥雲篆萬字,至誠昭格邀天眷,慰哉乾坤,秉願施為,皆有慈悲之心,亦有慈悲之意,勤壇禮佛,學道靜修。大道之修,先修其身,正其心,而養其性,忠正信守,如斯之為,挽頹風,導末俗,功德無涯矣!
近乃各方尸神揭諦,窺察吾教諸乾坤,雖有慈悲之心,難捨慈悲之願, 如此實乃離道太遠矣。嗟乎,諸等浮沉不定,沉淪在慾海之中,不思自拔矣,諸等既信而皈依,又無恆心,亦無恆願,仙佛縱有慈憫,難赦無信無誠之人。吾願各地乾坤子,既皈依天德,應遵行廿字大道,守教規,按部就班,而証佛果。
吾教乾坤,皆秉志願,挽延康,普渡蒼生,前後來凡,希諸子,時時刻刻兢兢業業,莫為識神所惑,迷幻之累,在此僅僅以訓訓勉乾坤,靜修修人,以列仙班,功德垂成,吾與子等靈山同會。希諸等,盡心盡力,共研春祈祈福大典,福惠群生,老幼平安,已畢。
(錄自明德聖訓,頁16)
附註:
八識,佛教用語。瑜伽行派主張能認識外境或心境的八種功能。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第六識意識和眼、耳、鼻、舌、身五識並起外,並能對心境起認識作用。第七識末那識是構成執著的心理源頭。第八識阿賴耶識主要功能是貯存過去所造的業力(善惡皆有)。八識一方面是生起認識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變現一切現象的主體。
第七識末那識,常伴隨四種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所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種子,都收藏在第八識裡,遇到緣就會發生現行,種子現行時,善惡分明,業報相續。
心是人的精神主體,能攀援外境,如果被偏差的外境迷惑,將趨向偏邪,造下惡因,猶如種下惡的種子,在因緣成熟時,便會結出惡果,而遭遇損害。
八識有雜染的誘惑,但也能轉為清淨正智,眼、耳、鼻、舌、身識這五識可轉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眾生的智慧;意識可轉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智為佛觀察諸法及一切眾生根器,而應病予藥,與轉凡成聖的智慧;末那識可轉為「平等性智」,平等性智為佛通達平等無我的道理,而對一切眾生生起無緣大悲的智慧;阿賴耶識可轉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為佛觀照一切事相理性無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淨圓明,洞澈內外,如同大圓鏡,可以洞澈觀照萬物。
八識轉為四種清淨正智,就可以破除我執、法執,斷除迷惑,證得真境。
【光諭二】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歲次戊寅國曆三月二十五日(農曆二月二十七日)午刻
一炁宗主 諭乾坤各弟子:
春祈祈太平,經懺蓮花馨,祥雲篆卍字,遍地紫氣精,息災拔劫雨,普化諸生靈,三界同受惠,十方咸沾恩......
此次春祈大典,功德浩大,處處經章,皆堪稱佳,藉此功德盡圓之時,以諭以勉吾子乾坤。烽煙瀰漫,災劫橫生,寰宇動亂而不寧,三曹不安,人物遭難,觀當今之時,浩劫遍野,紊亂混濁之世,各大仙佛痛惜疾首,末數之苦,人物而遭殃,欲挽當今之劫,上界五聖及諸佛群仙列聖列賢列真,共研良方,以挽當今之劫矣!尤其吾教天德,肩負重責以挽三期,乾坤施願而堅真,可挽災劫以減輕。
藉此良辰,與子等以諭敘云:大道之源,發其微而掘其奧,究其合而於人,身心性命宗旨而於世;修道者,則深而化之,漸入精微而達彼岸,三教五家皆一貫之,萬法而歸宗,吾教廿字,以無為為入世,以出世之法而入世,希吾子等,精研細琢,勤研而究之,自得慧開三花,五元而朝宗。
近來天君查報,乾坤子等,亦有懈怠已倦也,爾等皆是抱宏願而挽三期延康,前後來臨,皆以廿字建築身心,心存祥和之氣,寬恕而包容事事物物,應以互信互諒,共完重責而還本位。希吾子等,靜思而意堅性定,縱有己見不一,應以溫和協調有無而溝通,切莫有嗔恨之心、暴怒之氣,引火而自焚功德林;希吾乾坤子等,慎思且記而當防也,縱有無名怒火而染,道性鎮靜,恰似清涼湧泉之水而滅之,何來憤怒之有乎?何事而不成?雖有黑暗阻撓,心燈明鏡,衝破一切,直達聖境之道。
今吾語諭已多,希子等,詳加以琢,是囑已畢。
(錄自明德聖訓,頁52)
附註:
1. 節錄自一炁宗主談經,入陳章,29頁。
2. 節錄自一炁宗主談經,入陳章,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