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期一版 憶念聖師母
            吳鳳凰

                                     (錄自師公王笛卿夫子手札,民國四十九年光諭)

正月初三日酉刻續
一炁宗主諭:
        治兒知之,人秉天元一炁所生,事上忠國孝親,中行睦友和人,謙恭禮讓,時記寸心。廿字吾倡,兒繼秉真,解群生之痛苦,澄宇宙之清明,有功塵世,不愧吾後……。汝母在港,生活固有弟子供養,心中時有不安,汝應不時修稟問安,承歡顏色。古之行孝者,後母居多,孝通天地,孝感祥和,孝為善首,孝敬神欽,願汝力行,不愧廿字之真,謹記在心。
        這是庚子年(民國49年), 師公王笛卿夫子錄下的光諭,從光諭的訓勉,可體會   師尊真靈主鎮上界,對於人間的弟子仍時刻關懷。「天道無親,唯德是尊」,不論是人間世俗血緣的至親,或是皈依德門遵道修行的弟子,師尊的勉勵與期盼都是一樣:奉守廿字,堂前盡孝。
        光諭中     一炁宗主嘉勉凡間俗緣親子,殷殷垂訓,說明古代行孝的孝子大多是盡孝後母而芳名留世,在    師尊所作《人生指南》之〈孝字指南〉,闡述的極為詳盡,例如虞舜、王祥、閔子騫等人孝通天地,感應天地祥和。諭中並且關心續弦,一介女子肩負道業、教養子女的辛勞不安,叮嚀孩兒,母親對孩子想念掛懷,需要人子時常書信稟明問安,以使母親歡顏心暢。   
        昌慈聖師母雖是師尊人間凡體續弦,卻是一生貞節靜修。大約在九十五年,曾經與大覺導師談到一些聖師母的事,老師說聖師母是個「老姑娘」,跟師尊成親後,他們各修各的。話語中的意思是:聖師母是師尊名份上的續弦,但彼此各自清修,有夫妻之名份而無夫妻之實,貞潔的聖師母一生都是處子之身。當時聽老師說「老姑娘」這個詞,覺得老師措詞太俗氣了,後來仔細一想,又感覺這個詞用的真切,很能說明聖師母一生到老,仁義雙修,清靜守身,不為名利,單純前來幫忙照顧昌覺聖師母遺下的幼孩,替師尊分憂解勞,讓師尊能專心辦道、挽劫。昌慈聖師母雖是入世之身,紅塵裡名分上為人後母,但有出世之心,無有塵俗欲望,一念仁心,照顧幼小孩兒,道義堅固,在動盪艱困的時局,撫育孩兒成人。
        老師對聖師母這份了解,應當來自於天人交通的轉述。
        師尊蕭大宗師昌明夫子降世人間,挽災救劫,吃盡紅塵之苦,生活十分簡約,    師公笛卿夫子在師尊儉約生活事蹟裡記述:「蕭公昌明夫子,於民國初年,由四川來到湖南省,住昭山,其苦難同昔年牟尼佛在雪山修道一樣,後到湖南南縣,娶得師母黃氏,有室家成,生活自較安定矣。」①師公此處所記述的師母指的是師尊元配黃壽芝(昌覺聖師母,大字輩之後則稱先師太)。昌覺聖師母乃湖南省南縣的望族,是家中的獨生女,與師尊成親後,先後把黃家的良田、店鋪出售,籌集基金,在湖北京山興辦農場,教導弟子與善信自力更生,全心盡力護持師尊辦道,是師尊宏道挽劫的賢內助,此後師尊生活上較為安定,行道也逐漸順時。②
昌覺聖師母乃普賢菩薩分靈降世,為護持師尊挽救三期延康,而臨塵應劫。《一炁宗主談經‧入塵章》:「爾時諸佛群仙在大雄寶殿慶祝無形聖壽,長者曰:『今逢三期大劫,吾又難免紅塵之苦,尤仰諸佛群仙同時普度。』諸眾曰:『長者既不惜至尊之身,吾等又何忍甘居極樂,從此能將群靈度返性天,各悟本覺,各守大道,眾生得樂,吾輩得安,十方三界,共得永樂,個個皆願隨長者臨運。普賢曰︰『吾願臨塵應劫,為長者之內助,願眾生學長者之寬博,而勿學我之窄薄,學我者墮,學長者升,吾之願也。』長者曰:『吾隨緣應往,此時群靈受貪嗔痴愛,沉迷酒色,倘若普渡,尤必大費周折,諸佛群仙倘不堅定佛性,亦恐墮落塵濁,尤願吾佛如來,大施佛力,保衛諸性群靈之心性,貫澈群靈智慧。』如來曰︰『吾亦不日即可分身降落塵濁,萬望長者放心。』」在這段經文裡的無形長者(無形古佛),就是天德聖教   師尊蕭昌明大宗師的先先天真靈,上界諸佛群仙慶祝無形長者聖壽時,長者對三期大劫憂心不已,預算親臨下界借體,挽災救劫,因而查考天案,檢看天冊,查得在四川普慈有德之人蕭,可以借身。「蕭」就是蕭昌明(為先先天眾香妙國佛王分靈倒裝,入紅塵挽災救劫),時年六歲,因難受紅塵之苦,靈識離開凡體,正要返回眾香妙國,空中被無形長者攔下,無形長者勸解佛王仍去娑婆世界度化眾生,完成挽災救劫的宏願。無形長者隨後分靈借體,長者分靈與蕭昌明凡體相併,一同於紅塵中受盡無量風霜劫程,無形長者靈來附體時,則有無窮靈感,因為未轉胞胎,所以智慧天然。
        此段對話,不僅長者臨凡受紅塵之苦,諸佛群仙個個都願意跟隨長者面臨劫運,合力普度;而普賢菩薩則發心自己願意臨塵應劫,做長者人間凡體的內助,護持長者宏道救劫。會議上無形長者憂心眾生受貪嗔痴愛的染著,沉迷酒色之中,難以渡化,而願意臨凡應運的諸佛群仙如果不能堅定佛性,也恐怕去到娑婆世界後將墮落塵濁,非但不能渡化眾生,反而被塵濁迷失而墮落,長者特別期願如來佛祖,大施佛力,保衛諸性群靈的心性,貫澈群靈智慧。因而我佛如來也以分身降落塵濁應劫,廣度眾生,並以人身端立道範,作為人群的榜樣,領航諸性群靈,堅固諸性群靈的心性、智慧。
        局外禪音上集,第六節道祖指點佛王,另有普賢菩薩臨凡應劫的記述:「爾說你是佛,發了這個大願,我是一個凡夫,如何能發這個大願呢?不過我佛如來曾云:『眾生皆具佛性』,我也是佛一份子,也發了這個願吧!說了這話,深深對老公公三揖說:『我今也發下普度眾生的願矣!』說了之後,回轉身來,向地上一指,現出白象一頭,腳踏四朵蓮花,白象背上現了一個蓮花寶座,只見女郎輕輕的坐上蓮花寶座,現出丈六金身,合掌對老者曰:『就此發願』,轉身對佛王合掌曰:『請了,後會有期。』騎著白象,朝東南而去。」
        這段對話裡的老公公、老者,就是無形長者(無形古佛),佛王則是六歲離家普渡眾生的蕭昌明(師尊),女郎是普賢菩薩的化身,現出丈六金身是顯現真身。
        局外禪音是 師尊蕭大宗師昌明夫子於民國三十一年歸空前,禪坐黃山芙蓉居,口吐離鄉度眾的經歷實錄,由弟子記錄傳世,雖有故事性,但不是小說,大道之法隱含於幽默的對話中,並有廣大慈悲與世界局勢的玄奧天機。此段對話,是師尊六歲趁著半夜於父母房外叩頭辭別後,獨自離家,黑夜中走了五、六十里,在樹林內的大石板上睡覺,一更天醒來時,發現無形長者的仙境,去到境裡,住了一晚,接受招待,而有與無形長者及普賢菩薩化身的對話。
        佛王說到:「延康劫臨,十方三界,就未有一個像我發這個願力的。」(意指降世凡間,臨塵受苦,普度眾生的慈悲大願普賢菩薩心想:「若是不發這個願,就失了慈悲心,不是我佛如來心腸。」因此也當著無形長者發下普度眾生的大願,並與佛王約定後會有期。
        此番際遇,無形長者教佛王(時年六歲凡體的蕭昌明)一個生生不已的法子:「假如有人病了,你診好了他的時候,你要對醫愈的人說:『務須實行忠孝仁慈四個字』,這四個字就是天地間大道,這麼他那班眾生,果然實行這四個字,那麼他們的罪孽就減少了,使他們身、心、意有所歸宿。」(醫病的四字,後來演變為廿字)
    菩賢菩薩約定的後會有期,是人間的相會。佛王出境,離開樹林,一個孩童仍舊獨自飄流,醫病度人,各處普撐慈航,因緣未到時,受盡無量風霜劫程,直到民初到湖南南縣圓緣,娶得普賢菩薩分身降凡的聖師母黃淑貞,有聖師母出盡家產傾力護道,生活才較為安定,並在後續時運的因緣逐漸成熟時,廣設宗教哲學研究社,講經說法,廣度大眾,廣傳法脈。
        以上說明普賢菩薩臨凡應劫,是本之佛的一份子,立下慈悲大願,而分身降世,凡體後來則在京山農場應劫殉難,返回天宮,圓願而歸。
        民國27年,「師尊在漢口主持四十九天金光明大法會時,正是抗戰開始,京滬失守,中國軍封鎖馬當之際。日機猛炸漢口及長江兩岸,城市人民都到鄉下避難;京山農場大有人滿之患,有同道及同道們的親朋,份子非常複雜,聽說其中還有吸毒的,每飯要開十來桌,菜米都由附近老百姓送來。農場管理異常焦急,連函 師尊,促駕前往處理。信是寄到 師尊公館,先師太一日提到京山農場之事, 師尊說:『京山不能去,近來敵機到處炸得很厲害,此地則正在作法會。』又有一日,先師太(昌覺聖師母黃淑貞)同尹天民道長說:她前晚做了一個夢,京山難民有難,必需她去解救;並說:『一百多人集中一塊兒,掩蔽不好,被敵機發覺,一定要遭轟炸,所以要去把這些人設法遣散;另有吸毒的人,要勸他們戒掉,否則於我們名譽有關。』過了兩天,農場派專人來請示,先師太抱著蕭治,率同陸堯天等三十餘位同道前往京山。剛走不久, 師尊回家,知先師太去京山,無奈用手將寫字臺上玻璃杯蓋著的紙條拿出來,上有「天數定矣」四字,這張紙條也不知 師尊何時所寫而壓下的。先師太他們剛到京山,正趕上日機轟炸京山農場,先師太殉難,蕭治(現在台灣弟子尊之為師叔)小腳趾受傷,其他人大都無恙,乃是無形中先師太解救了他們。」④    普賢菩薩臨塵應劫是天數已定,雖然師尊預知劫難,給予勸阻,但是昌覺聖師母為解救生靈,並維護道譽,視死如歸,仍趕往京山,因之殉難而逝,靈返天宮後,則與普賢菩薩合靈。
        昌覺聖師母殉難返天,留下了年幼兒女,師尊在各地來來去去,忙碌於挽劫救人的慈悲大事業,亞天聖母(師尊人間母親)掛慮兒孫教養問題,便安排續娶協助照顧師尊年幼兒女的宋明華(入蕭家譜名昌慈)。民國29年,師尊46歲,續絃時,門口對聯句云:「誰屬無情果老也貪鄰少女,我真薄命老年還要做新郎。」⑤
        雖是循孝道,遵母命再娶,卻各自清修,師尊仍專心一意在普度的大事業上奔波,而昌慈聖師母則一心一意默默教養兒女;大陸變色後,又帶著兒女流徙避難,輾轉來台,吃盡辛苦,幸虧有 師公笛卿夫子與德門同道時予接濟。民國45年,昌慈聖師母由台灣去到香港,主持普度法事,定居香港,領導青山道場蒸蒸日上。⑥
        昌慈聖師母清靜貞潔,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因此無欲無貪,即使遭遇誤解,也能堅定毅力。昌覺、昌慈兩位聖師母(先師太),雖是女子之身、凡人之軀,都能向內修養,功果圓滿,秉願護道、慈悲眾生的心志,均是人間的典範,坤道的榜樣。昌覺聖師母一生行道,捨財且捨身,惜眾生、護道譽而視死如歸的精神,更具備大勇無懼,雖然凡體肉身應劫罹難,但靈返天宮與普賢菩薩合靈,仍是永生。菩賢菩薩則為台南念字聖堂鎮壇佛,大覺導師秦淑德在世時,也時常天人交通,請示普賢菩薩。老師曾笑稱:一次帶著同道們去峨嵋山,遊覽普賢菩薩的道場,卻見普賢菩薩迎面告訴她,趕快回去。老師說:我們跑那麼遠的路去,菩薩才一見面,卻馬上叫我們快回來。
        是吧,佛在心中坐,菩薩平日近在身邊,人卻往外去尋找。
        德門弟子前前後後跟隨 師尊臨凡應運,修功立德,都是佛的一份子,都能效法普賢菩薩發願力行,凡體雖是人間的過客,如能學得兩位聖師母淡泊名利,並有仁義精神,也能在普度眾生的願力上,盡己心力,並且功果圓滿後,超越有形凡軀,返回本來,而得清靜極樂。

附註:
1. 昌覺聖師母黃氏,字淑貞,名壽芝,是湖南省南縣之望族,係一獨生女,入蕭家譜名蕭黃昌覺,黃家財產、良田與店舖並豐,聖師母捨家財以宏道,先後將良田、店舖出售,籌集基金,興辦農場於湖北京山,大宗師得賢內助,所以行道日漸順時也。(覺明雜誌19期,53-54頁)

參考書目
1. 王笛卿夫子寫真集(二),19頁。
2. 覺明雜誌19期,53-54頁,78年3月31日出版。
3. 局外禪音上集,第六節道祖指點佛王,45-46頁,念字聖堂印行。
4. 覺明雜誌19期,10-11頁,78年3月31日出版。
5. 覺明雜誌32期,31-32頁,皈依天德聖教四十六年回憶錄,鄺濟端撰文,81年7月1日出版。
6. 覺明雜誌33期,43頁,皈依天德聖教四十六年回憶錄,鄺濟端撰文,81年10月1日出版。

附錄明德聖訓(光諭):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歲次戊寅國曆九月二日(農曆七月十二日)午刻

普 賢 菩 薩

普天福主許祖真君    同降乾坤弟子:   

  此次功德,經進過半之期, 宗主臨壇親批,歲次戊寅,逢中元之佳節,各地經功,追薦宗親戚友,廣拔幽冥,為期不一,班次整齊,人力欠乏,神佛仙真慈悲有加,以補遺漏經文。幸會,七週法會有成,菩提有果,乾坤辛勞,汗透衣襟,功德上乘以佳,接近末劫之期,災煙遍延之時, 宗主悲痛,希天德諸子乾坤,擔重責與重任,人間凌雄,不可沒落無聞。言語衷腸以訓示,老衲愧顏,願吾天德各地諸乾坤,圓融一致,無色相之分,同心協力,共挽斯劫與重任,俟待凌雄經圓, 宗主再批,示畢。
                                                                            (錄自明德聖訓,127-128頁。)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歲次甲戌國曆三月廿一日(農曆二月初十日)午刻

普 賢 菩 薩
普天福主許祖真君    
同降乾坤弟子:

  年年春祈祈天顏,息止百劫少災煙,真經三日昭格鮮,諸子願力,慈悲心腸感佛仙,誠心正意特靈顯,減災卻殃,福家福身子孫綿,寶殿諸大仙佛諸先真, 臨壇頒訓共挽災難,希諸子,以保壇靜肅嚴,勿喧譁,經班有序,上供左右兩邊整齊不可錯亂,佛殿內祀香祀供整齊不可出聲錯言,以免紊規扣功福減,希諸等,謹記心田,切勿嘻笑任意在內壇,此示已畢。
                                                                                 (錄自明德聖訓,15-16頁。)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71374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