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期七版 傳承
 

文 ‧ 李國修(寫於2011年)
退伍當天晚上回家,先父一如往常地坐在小木凳上拿著白膠漆刷著戲靴,我看著他佝僂的身影,沒有多說話。正當我準備進房時,他突然回頭把我叫住:「給你個圖章。」他從口袋裡緩緩的掏出一個小小的黑色象牙盒子,交到我手中。我把盒蓋打開裡面是一個刻有「李國修印」的私章,他也沒有多說話,繼續刷著戲靴。但我知道那代表從今爾後我就是成人了,我必須要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那一年我二十四歲,這個印鑑章我一直隨身放在口袋裡,直到今天。
        屏風表演班創立於一九八六年,今年十月六日歡慶廿五週年,走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屏風,推出第廿五回作品《京戲啟示錄》(傳承版)── 這是一齣「李國修半自傳作品」。
先父李慎恩,從十六歲起在山東青島拜無名藝師學做戲鞋。大時代的變遷,終老於台北。憑著他的一雙手,養活了我們一大家子,生前他「貴」為「台灣唯一製作純手工戲靴的藝師」,現則由我大哥李玉修繼承衣缽。多年來,從先父到我大哥一直依賴著台灣京劇彼此共生共存著,耳聞或目睹兩岸京劇近年正逐漸凋零式微中,我只能在一旁擔憂且無力給予任何協助。大哥找不到徒弟傳承,角兒還唱不唱戲?將來又有多少戲鞋可做?在京劇的環境中,我是不是過於憂慮?
        無論從任何一個立場,我於京劇,一向是個門外漢,我毫無資格對京劇的現在與未來妄下任何評語與斷言,我只能寫下一些感觸──從我對先父的回憶中……
        《京戲啟示錄》(傳承版)──情境喜悲劇,舞台上交織著虛構的故事與真實的回憶兩條戲劇線進行。屏風表演班在戲臺上扮演〈風屏劇團〉;〈風屏劇團〉在舞台上彩排〈梁家班〉;〈梁家班〉在勾欄上排演改良傳統老戲〈打漁殺家〉。風屏劇團團長李修國為了中斷的彩排,回憶起中華商場與父親相處的那些陳年往事,中共文革時期樣版戲〈智取威虎山〉竟然就是兒子傳唱革命京劇的歷史背景。三條戲劇長線、兩條戲劇短線,多重時空、交錯敘事的《京戲啟示錄》(傳承版)──在真實的舞台上敘述著時代變遷下的生命流動,以環環相扣的「戲中戲中戲」傳遞出「自省與傳承」的主題與啟示。
        一齣戲呈現一個大時代下動人的故事,故事的背後卻埋藏著我成長歲月裡的鮮明記憶。在《京戲啟示錄》(傳承版)—的舞台上出現的中華商場僅僅使用一道門版虛擬表現真實場景。事實上,落成於一九六一年四月廿二日的中華商場,拆除於一九九二年十月廿日。中華商場是當時台北西區的一個重要建築與地標,它不但紀錄了當時台灣的發展史,更是一個讓人懷念的年代印記。
自從我六歲與父母家人搬遷住進中華商場第八棟二樓之後,它承載了我童年至青年時期,將近卅年的成長記憶。總有些方法可以讓記憶留存下來!於是為了先父,為了我成長的中華商場,我創作了《京戲啟示錄》。在戲裡我不禁要問:一棟被拆掉的建築物中華商場跟你童年被拆掉的老家有什麼差別?它再度拆掉了你曾擁有的過去;戲台上,梁老闆以不倫之戀代替自己混亂的心境尋求慰藉的出口,和現今社會的兩性關係,又有什麼分別?風屏劇團裡的李修國不願學唱戲、學做戲鞋,跟你不想繼承父親苦寒的行業有什麼不同?……這個時代誰還在乎傳承?滿滿一舞台的戲,戲裡盡是往事與回憶,戲外是風屏劇團也無力抗拒劇團裡的人事紛爭,是不是這個社會各行各業共有的現象?在戲臺下的您除了心中暖起的感動之外,是否也蕩漾了自己的回憶?是否也在《京戲啟示錄》層層蒼涼的故事中,得到一絲生命的啟思。
中華商場承載著我成長中真實的記憶,想起在我唸國中二年級時,有一天放學回到家,當時略顯叛逆少年性格的我,對先父冒失的說:「爸,你做了一輩子的戲鞋,也沒有發過財,為什麼你不改行?」先父放下手邊的戲靴,操著山東腔家鄉話對我說:「你爹我從十六歲做學徒到今天,就靠著這雙手養活一家子,你們五個孩子,哪一個少吃一頓飯?少穿一件衣裳?我改什麼行?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這句話,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一個月之後我在學校課堂上,歷史課老師看著一群調皮搗蛋不愛念書的我們這一班學生,說了一句話:「世界上,唯有子女的榮耀能使父母的生命發光。」這句話,我寫進了我的日記裡,那年我十四歲。
一九九六年,我四十一歲。我用了廿七年的光陰消化這兩句話,創作了屏風表演班第二十五回作品《京戲啟示錄》(首演版)。古人云:「揚名聲以顯父母」,我以這齣作品彰顯先父對我這一生的啟蒙與影響。這齣經典作品,時至2011年,仍然在屏風的舞台上傳唱,讓「傳承」的主題永遠閃耀人心深處。
一九八九年四月,屏風正在排演《半里長城》,某一天我得了重感冒,排完戲之後,寶明用無形針替我看病,喝了佛水之後,才過三天,我感冒完全好了。與寶明幾次對話之後,我初次聽他談及「天德教」,同年七月,寶明帶著王月和我到了台南念字聖堂參加皈依禮,在開導師秦淑德老師(大覺導師)的引薦下,王月和我皈依了天德教師尊 無形古佛。
我清楚的記得秦老師談了兩件事,「天德教」有兩大主張,一是五教合一,二是度陰又度陽,皈依弟子要能自我修行。日後,常向寶明討教,我曾經問寶明:「我們皈依的目的是什麼?」寶明分享了大覺導師的信念,說:「目的就是修一顆心,修你今生今世的為人處事。」多淺顯的一句話,多難達成的一個信念!「修你今生今世的為人處事」,這一生我們有多少事能做?多少事要做?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修好這顆心?
        這一年來常常去彰化凌雄寶殿禮佛參駕、虔頌真經,黃媽媽也時時替我調理順氣,她提及師公時就會順口學上兩句師公的話:「各做各得,沒做沒得。」原來修行得靠自己,各自修自己的功德,功德不能借用,不能移轉,只能各作各得。
        天德教開山祖師王公笛卿夫子一百廿歲聖誕系列活動,去年十二月中旬在台南念字聖堂盛大舉行,十二月十七日晚間六點,舉行慶祝活動頒獎典禮,來自各道壇的道長、道友熱烈參與。寶明和我也榮幸參加了這次盛會,在活動上,我受邀致詞,也引用了師公對弟子的訓勉:「道化人心筆直言,澄清塵世慧明天,無形護佑乾坤樂,廿字光輝萬萬年。」
「廿字光輝萬萬年」,自開山祖師在台灣開枝散葉,歷經各道壇開導師、皈依弟子薪火相傳,及至大覺導師秉天命傳承護道揚教。至今這廿字在道友們的遵循修行下依然大放光明,這精神唯有「傳承」二字能得以延續。
在戲台上,我秉持了先父留傳給我的家訓:「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先父留給我的印鑑章,我一直放在口袋裡,這就是傳承!
在生活裡,我將廿字放在我的心上,時時感念 師尊無形古佛、師公清風古佛、諸佛菩薩、大覺導師。我深信皈依的目的就是修好我這一顆心,這就是傳承!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573160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