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期一版 「明德」義解

【在臺開山祖師王笛卿夫子專欄】

前言        文 / 吳鳳凰

師公王笛卿夫子住世時,有書寫日記之習慣,舉凡對教道的見解,以及撰述、恭錄光訓,或與同道、弟子等往返之信件、書法贈字,都會在日記中謄寫一份,記錄文史資料,留與後人。

民國六十四年農曆五月八日笛卿夫子辭世歸空,大覺導師秦淑德整理師公房間,將師公日記、手札、文箋,一一謹慎收好,並妥善保管。大覺導師生前幾次談起這段往事,心有感慨,因老師抵達時,師公有形珍貴之物已被取走,日記、手札散落,老師於悲痛之中,撿回這些遺物,事後師公稱讚她「有智慧」。雖然師公的凡軀已逝,但真靈不滅,時在老師左右,予以指導提點,是老師精神上的重要支柱。

民國九十二年,凌雄寶殿神職人員進階訓練班尾聲之際,大覺導師秦淑德將師公遺留之日記等文史資料副本,交付與我,言明將來時機成熟時,再予刊登天德通訊。

大覺導師歸空之時,編輯《大覺導師追思紀念集》,首次運用師公文史資料原稿,正好將大覺導師道繼師公,師公道繼師尊,一貫宗傳,具體呈現。

    師公之文史資料原稿,將謹慎擇選,適度刊載,分享同道,這是師公傳留給後代無形珍貴之遺產,在閱讀之中,與師公笛卿夫子精神交流,並汲取祖師智慧,以及明瞭史蹟。過去老師遇有疑義需要解答,或是建教體制教章之訂定,多有遵循師公日記之詳述,及師公無形之指導;這些指導傳續一貫,仍是道傳體制奉持原則,《德教宏規》與《德門宗傳壇務行檢知要》一大部分是根據  師公在三元街時製作的禮儀規範而來的,師公歸空後,後續制定,不懂的,大覺導師就請示菩薩、師公,因此《德教宏規》與《德門宗傳壇務行檢知要》可為傳承黃山宏道和宗旨之參考。關於各項疑義的釋解,可參考天德通訊102期第九至十一版〈大覺導師問答錄〉。


 

(錄自師公王笛卿夫子日記,甲寅民國63年農曆718日)

    甲寅
七月十八日國曆九月四日

○○先生台鑒:昨接來箋……吾昔定名為明德,何謂明德?明者,日月二字相合而成明,日月之光明徧照天下,無幽不燭,大明曉乎萬物始終(禮樂記),作者謂之聖,述者謂之明(堯典),欽明文思安安是也。德者,天之生,地之育,人之行,無私欲,正而不偏,行德化人,遍及一切動植飛潛,性性靈靈物物,為斯者,德功無量也,若是為他人一己之私,圖謀私利而登載者,是為少德也。凡有登載與明德二字,無違者可,希先生特為留意焉……

附註:

明德雜誌為師公王笛卿夫子住世時曾創行之文宣,並時常匯寄金錢贊助明德雜誌刊行,明德雜誌內容,師公定義為:「宣揚蕭公昌明夫子廿字精蘊,彰顯聖道。」然而自甲寅年(民國63年)至乙卯年(民國64年),雜誌內容因人為因素,意識用事,已逐漸偏離宣揚蕭公昌明夫子廿字精蘊,彰顯聖道的主幹精神,因之師公笛卿夫子親筆書函給主事者,再三懇切說明《明德雜誌》刊行的用心與文宣傳播精神,試圖導回正軌,只是人心變志,外來干預雜亂,導正非易。乙卯年(民國64年),師尊准許師公王笛卿夫子返回無量宮,笛卿夫子將教道付諸秦淑德開導師,捨離人間,靈歸上界,復返本來。

 爾後,人事變遷,秦師叔德於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另行創刊《覺明雜誌》,為教道之文宣。

注釋:

1.  欽:敬也。

2.  安安:自然性之也。

天德聖教凌雄寶殿 版權所有
Copyrigh © Tian-de Ling Xing Holy Grand Hall
瀏覽人數:
今日瀏覽人數:
4736900
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