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期 「南無眾香妙國佛王解魔經」初探
【書目:天德聖教德藏經,《挽災救劫延壽真經》,第43至45頁,〈南無眾香妙國佛王解魔經〉。】
文 / 雲湘子
香讚:
遍體異香,遍體異香佛國王,曼陀花中,曼陀花中金玉鑲。
釋解:
眾香妙國佛王的來歷,可參考佛家維摩詰經,以及 師尊局外禪音一書。可知眾香妙國是聞香而生(至於如何是聞香而生,屬不可思議無形世界,非我們能想像),生而能修(既出生了便知修持,令人羨慕)的佛國。佛王現身,異香廣布,想是引得天花普散。佛家法華經︰「佛說法,天雨曼陀花。」曼陀為曼陀羅及曼陀羅華(花)之省略。而在曼陀羅花雨中,見金玉的鑲嵌裝飾,非常華美。不過,無形界不可能是人間的實金實玉,而只是用人所知的金玉的華麗潤澤,來形容其美與尊貴。
金玉鑲成琉璃體,琉璃體中盡清涼,清涼常篆花卍字,卍字復篆妙莊嚴。
釋解:
卍為梵文,原意為︰吉祥萬德之所集。為如來前胸花紋,為吉祥如意的符號。
局外禪音說︰佛王至無形道祖妙宮,「這個房間,四面玲瓏,又是有花卉,跑下床一摸,又有牆壁。」所謂琉璃世界,可以此為參照。此句琉璃體指佛體,如金玉般光潔透明。連接前句,試著體會含意為︰在滿天飄灑的曼陀花雨中,顯現如金玉般尊貴的琉璃佛身,佛身示現著無垢無礙的清涼境界。若講到佛家清涼三昧,是得斷一切憎愛之念。得清涼,得胸前顯現卍字花樣,得卍字,即妙體莊嚴。
莊嚴微示微微姿,微微露出香中光,香中光浮清淨體,清淨無為慈悲腸,散盡性香為救性,度回殘靈,同返虛空藏。
釋解:
莊嚴︰以華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衣身,云莊嚴。
微微心︰入滅盡定前剎那即微細之心。
清淨︰離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身、語、意三業,三種清淨。
虛空藏︰菩薩名,包藏一切之功德如虛空,故名。
莊嚴微微盡顯佛相之玄妙,佛王的香更透出微妙的光,此光包覆著無垢清淨的佛體。凡此清淨無為即佛之慈悲心腸,盡散本性亦即一炁之性之香,只為救一切凡靈回復天性,度回九二殘靈,同返虛空藏。佛經云︰「得如來神足力,於虛空中,隨眾生所需,若法施,若財施,盡能施與,皆令歡喜。」也可以說,回佛地,與佛體同體慈悲,同是如來。
南無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眾香妙國佛王(三稱三拜)
經文:
一時眾香妙國佛王,駕臨啟玄靈宮,諸天諸帝,諸佛諸仙,諸聖諸賢,諸行劫者,諸挽劫者,齊集圍繞。
釋解:
眾香妙國佛王駕臨啟玄靈宮,眾佛仙聖賢等都來迎接,聚集一堂,想聽佛王說法。
據《一炁宗主談經》的天人合一章之分殿挽劫章(27頁),說明聖佛仙賢同心共濟,挽浩劫,度群靈,其內分有七十二宮八十一殿,以三十六宮為行劫,以三十六宮為之挽劫,以四十殿為救災,以四十殿為之普度,以一殿總其成。此殿後名為凌雄寶殿。佛意以慈悲為要,劫難雖是人自招罪,但為避免不教而誅,故特意行劫與挽劫並進,救災普度挽回劫運。
彼時佛登金精寶座之上而言法曰:眾劫神,眾魔神,眾煞神,諸天諸帝諸神祇,以及十二部天龍,二十四氣節神。
釋解:
十二部天龍的名稱,一時查不到,常聽聞的是天龍八部。如佛王的《明心見性自在經》亦有言及。此處十二部天龍之說,當亦是類似的無形界神祇。
二十四氣節神︰二十四節氣,一年為農作氣候的化分,四季各六。
佛王登上金精寶座,對大眾說法,稱呼在場的諸神祇。佛王首稱眾劫神、眾魔神、眾煞神,是否是時值三期末劫,劫神魔神煞神,首當其衝,負有重責,所以招呼在諸天諸帝諸神祇之前。
今逢延康,眾生顛連,亦即眾佛如來顛連,眾生之苦,亦即我佛如來之苦。
釋解:
《一炁宗主談經》天人合一章三十二頁,「無形曰:無生何以要度盡殘靈,無生者,無生而生,因元氣而化眾生,因眾生而有色相,因色相而有宇宙,天地成矣。天地既成,元氣薄弱,不能不將原來眾性度回,以固元氣,元氣固,而後天地清,以免悲困之苦……」。
在我們有形世界中,眾生有我有生死,私心大盛。所謂人我眾生壽者相,冤怨相乘,造成劫難,眾生受苦,眾佛如來也受牽連。
《一炁宗主談經‧混元章》,第五頁第二面,「今人欲返本還原,需復先天,一要無法,二要無色無相,無法之法,無相之相,為之實相」。因為自有生人以來,色相為一切苦的根源。 師尊為釜底抽薪之計,即說「無法」。無無無,無現在無過去無未來,去色相引發之顛連。顛連是顛沛流連,困頓之貌。所謂劫,是因眾生造業太多,使得天地汙濁,形成一起受罪之共業,此三期延康浩劫,無形用心良苦,希望眾生在劫中,悟透道理,洗心革面,還天地一片淨土。
望我眾佛如來,以及各劫神,皆發悲憫心,皆發慈悲願,即得圓覺,得圓覺故,而證無上等等覺,既證無上等等覺,則無著相。
釋解:
天界仙佛,本是無掛無礙的清淨之體,為救眾生之苦,基於悲憫心,以無生忍去度化頑冥之人。做到悲憫心、慈悲願,得圓覺,證無上等等覺,就是達到佛的最高境界。見經文上說,有九品蓮台,蓮台分九品,仙佛以修持之境界各得其品級。此處是否更針對劫神魔神煞神,在挽災救劫期間,盡慈悲一念,不動性,不著相,得證無上等等覺。
有清靜無量王佛,以眾苦為苦,所以集合大眾諸佛如來,設立挽劫法會,挽救一切末劫。
釋解:
法會中,大家常誦的〈清靜無量王佛息災延福聖經〉,經文中「清靜無災,無災清靜,本一以清,本一以靜,一清之始,一靜之生」,說是︰道「一」而已,「一」也就是「無」,心秉一而無雜念,即是清,即是靜。經文中還有︰「誠以恪心,仁以一心,明以靜心,親以愛人,神以化人」,提出,誠、仁、明、親、神,為經文中主軸,終極教訓即是︰「常守心香災劫息,不須延福福自申」。
無論劫神煞神,皆秉無形之體為體,皆秉無形之形為形,皆秉無形之心為心,皆秉無形之性為性。
釋解:
無形是無體的,無形是無形的,無形是無心的,無形也是無性的,意思是,凡俗的體、形、心、性,無形是沒有的,可是,無形不是頑空,無形也有所謂的體、形、心、性,明心見性就是要體會無形的「無」,究竟是何等境界。所謂至剛至柔之氣,所謂無量無邊的慈悲,要能體會,就要從念字的真諦學習,經營自己,返回先天無形之性。
此時者,斯劫斯運,皆由炁氣之不調,炁氣不調,乃眾生之炁氣不調,非眾生之炁氣不調,乃天地之炁氣不調,非天地之炁氣不調,乃大道之炁氣不調,大道本無炁氣可調,乃眾生之炁氣不調。
釋解:
炁氣不調︰譬如人身體的氣不順,如胃絞痛、氣喘、腸脹氣、筋骨痠痛等等,若天地的氣不順,如颱風、龍捲風、乾旱、水澇等。現在是三期延康末劫,此種大劫難、大惡運,真是起於炁氣的不和不順,而炁氣的不和不順,是因為世間眾生的炁氣不和不順,但看實際發生的狀況,多是天地災變,那麼是天地的炁氣不和不順了!但不是說天地的炁氣不調和,而是基本的大道炁氣不調和。大道是什麼?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此種大道如何有炁氣可調和呢?於是又回到是否該檢討世間眾生的不守自然大道,使得天地萬物的炁氣都擾亂了。
此大道之炁氣,若欲調和,必須調和眾生,眾生之炁氣,何以調之,乃以善氣調之。
釋解:
大道,即是剛正之氣,要調和,就是需要眾生找回心性中的剛正之氣,簡單一點說,就是找回善氣。
何以謂善,乃具佛心,佛心何具,乃具無心,無心不心,自見至性,至性曰佛,眾生得炁。
釋解:
善是如何?每個人都有些知道吧!但是有些習氣,有些任性,關鍵時刻,可能選擇的、表現的就不是那麼善良。也就並不曾認真的去考量過善。善是擁有佛心,佛心有些什麼?乃是「無心」,此處經文回應前文,無論劫神魔神煞神皆秉無形的體、形、心、性,眾生亦該如此求精進。那麼「無心」又是何說?無心不心,無心不見心!參考禪宗有名的安心故事,弟子求師父為自己安心,師傅說把你的心拿來,弟子自視良久,回說找不到自己的心,師傅說我已經幫你安了。此說尋心而不見心,是曾有一段長遠的自我修持過程,而在師徒對話的那一剎那間,顯現出來。當不見心,就是見性,就是復了先天一炁之性。至性,就是佛的境界,眾生得炁,就是眾生得以調和炁氣。
眾生既得其炁,炁無其炁,伏之於下,供之於上,上下咸宜,則見佛心,所云佛心,乃見大心,所云大心,乃虛無無量心。
釋解:
眾生得其炁,其實是眾生體認到炁,因為炁也不是炁,是無名,不可名狀的,勉強名之罷了。炁可伏在最低下位,也可供之於最高之位,不論在上或在下,都無所謂不恰當。(所謂義者宜也,可據此更思考義字內涵)。有上下咸宜的寬廣無量心,則可窺見佛心,佛心就是大心,無量無邊的慈悲包容心。
此虛無無量心者,乃光明心,光明心見,大千世界,小千世界,各復光明。
釋解:
無量前加虛無,表示無形的、空靈的、自在的、不沉重的,因此而見光明。有形世界眾生得擁有光明心,則不論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也一併復得光明。
既復光明,魔王束手,劫神禮拜,所有一切劫神、煞神、魔神,以是心為心者,皆得見我佛如來。
釋解:
光明顯現,魔王停手施磨難,劫神也對此誠摯禮拜。所有劫神煞神魔神,改換懲治心態,而為佛心,就是如來。
長存大悲願,長行慈悲心,魔神、劫神、煞神、眾神、眾生,概已得度,則可以入金剛蓮花世界,同登金蓮如意寶座,永遠自在。
釋解:
永遠保持大悲願力,永遠以慈悲心行事,於是魔神劫神煞神眾神眾生,都已得度,都已明心見性,於是進入金剛蓮花世界(金剛至剛,蓮花至柔, 師尊所言,至剛至柔境界),登上金蓮如意寶座,得佛位佛果,永遠自在。
言畢,遍散妙香,天龍含笑,遍飛金剛金蓮,啟迪眾魔、眾煞、眾劫神,即說偈曰:唵哆揭唎羅,阿諾羅,阿羅羅,揭諦阿羅羅,阿羅哆羅阿羅羅,爾時到會諸眾,俱頌我佛如來功德無量,皆大歡喜而退。
釋解:
此經名為解魔經,解魔神之煞氣,解眾生之不明。對魔神的認識,可參閱局外禪音,十三節凌雄寶殿會議,十四節魔王降生。其後偈語,雖不知其義,誦之仍可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