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期 痿痺病解說
痿痺病解說
解讀 / 吳鳳凰
痿痺病:痿為神經系病,筋肉萎縮,失其動作功用,故曰痿。痿與痺相似而不相同,痛者為痺,舊有風痺、寒痺、濕痺等名,皆由風、寒、濕三者相合而成也,不痛而輭弱不擧,痲木不仁者為痿痺。內經云,病在表曰痺,病在內者曰痿,先痺而後痿也。
(痺與痲痺之異,俗多誤用為痲痺,周禮夏官司弓矢,有桓矢,有痺矢,桓矢、痺矢二者皆可散射也)
王 笛 卿 言 癸丑農曆二月廿八日
(錄自王笛卿夫子無形針經穴治療解說第五講)
解讀:
筋肉痿縮失去動作功用,稱為「痿」,是神經系統的病變。痿症跟痺症都有筋肉痿縮,不能行動自如相似的症狀,雖有相似而實際不相同。
筋肉痿縮而失去動作功用,會感到疼痛的是痺症,而筋肉痿縮,不能隨意活動,沒有痛感卻軟弱無力舉動的是痿痺。古時有風痺、寒痺、濕痺等名稱,都是由風邪、寒邪、濕邪之氣三者會合造成。
《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二.痿論》:「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說得是:有的人日漸感受濕邪侵漬,導致了濕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終則發展為肉痿。居住環境或工作環境濕氣重,會導致氣血循環阻塞,濕邪逐漸侵入筋肉、神經,最終造成筋肉痿縮,行動不便。
病症還在表象時,是痺症;病症已經在內裡是痿症,病症發展先是表象呈現疼痛及動作功用失調,發展至內部時,不痛卻無力行動。一開始病在表象,治療較容易,好得快,發展至內裡就不容易治療,形成宿疾重症,如以精神治療法醫治,需要長時間無形針治,並佐以布丹、佛水輔助,除風、去濕、逐寒,通暢氣血,營養筋肉,慢慢回復。回復過程,會由麻木不仁,好轉為痠痛,再到健全,由裡而外達到治本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