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期 講解月經不調及腿痛療穴
王笛卿夫子無形針經穴治療解說
解讀 / 吳鳳凰
第二十七講 月經
婦女之月經,名天癸,又曰紅潮,《妝樓記》謂桃花癸水也。婦女之經,月必一至,如潮之有信,故有此稱;又曰月事,黃帝內經,月事以時下,又曰月信,又名經水,女子曰自十四歲而行經,至四十九歲而經絕。
經者常也,謂其有常軌,故每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後、或通、或塞,其病也。復有變常,而古人未經言及者,有逆行,有三日一行,有一年一行,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有受胎之後每月行經而產子者,有受胎後數月血忽大下,而胎不損者,見〈本草注〉。
熱帶地女子十歲左右行經,溫帶地者十四歲上下,即開始行經,達四十乃至五十歲,經行停止;在懷孕授乳時,亦必停經。
陰曆七月二十八日
王 笛 卿
第十一講 月經不調、月經過多、月經違限、月經閉止
月經不調,治
三陰交穴:「婦科主要穴,又為內傷虛勞雜症要穴」,部位在內踝正中心直上三寸。本穴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補脾之中,又能補腎陽,養肝陰,氣血兩補之功,能除頭皮屑,能排泄瘀血,男女夢與人交而洩精,有特效。失眠,全身乏力,及遺尿時大有奇效。月經不調及閉止,子宮內膜炎、白帶、下腹膨脹、淋病、腳氣,均有特效(屬脾經)。
月經過多,過時不止,下腹緊張,小便大便,小兒消化不良、夜啼,特效。
失神,尸厥不識人,急性腸炎,下肢冷却,治
井木穴:「即是隱白穴」,部位在大趾內側端,去爪甲角一分許(屬脾經)。
大敦穴:部位在大趾之外側,爪甲跟後約一分處,按之有陷(屬肝經)。
行間穴:部位在大趾與次趾之間,合縫後五分陷中(屬肝經)。
月經違限,治
天樞穴:部位在肚臍旁開二寸(屬胃經)。
水泉穴:部位在太谿穴下五分,腳跟內側下(屬腎經)。
月經閉止、尿量過多、淋病、痔瘡、腰背神經痛、下肢厥冰,治
腰俞穴:部位在二十一椎骨下,伏而取之(屬督脈經)。
癸丑農曆四月十一日
王 笛 卿
第四十六講 腿足紅腫、膝蓋紅腫并行步艱難,及婦人血崩不止
腿足紅腫治
崑崙穴:部位在外踝後陷中(屬膀胱經)。
甲脈穴:部位在外踝下五分赤白肉際陷中(屬膀胱經)。
太谿穴:部位在內踝後五分(屬腎經)。
膝蓋紅腫治
陽陵泉穴:部位在膝下一寸外尖骨前陷凹中(屬膽經)。本穴是八脈會中之筋會。難經云:筋會陽陵。疏曰:筋病治此。它可以統治一切筋病。
陰陵泉穴:部位在膝下內輔骨下陷中(屬脾經)。
行步艱難治
太衝穴:部位在行間後一寸半(屬肝經)
三里穴: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廉(屬胃經)。
中封穴:部位在內踝前一寸(屬肝經)。
婦女血崩不止、小便頻數、月經過多、子宮脫出,及淋病特效穴。治
大敦穴:一名大順、水泉、足厥陰肝經之所生,終於期門,多血少氣,丑時注者。部位在足大趾外側,去爪甲根後約一分許,按之有陷(屬肝經)。
解釋血崩、血液妄行:《素問篇‧陰陽別論》陰虛陽搏謂之崩。經來甚多,且連續不止者,謂之血崩。此症有因血不歸經,暴崩下血不止者;有因經候不調,血液成塊,崩中下漏者;有因血虛氣損,上則氣逆嘔吐,下則泄下五色者;有因衝、任二脈衰弱,臟腑虛冷,崩漏淋瀝者;有因膀胱虛傷,不能攝血,崩下不止者;有因濕熱而崩者,治法同一也。
王 笛 卿 言 乙卯農曆正月二十日1
解讀:
三陰交穴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及「足少陰腎經」的交會處,在小腿內側,腳內踝骨的最高點往上三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以自己的手橫著放,約四根手指橫著的寬度。是脾經的大補穴,脾經的功能之一能夠把人體的水濕濁毒運化出去,改善皮膚過敏、蕁麻疹、濕疹、皮膚炎等。除了補脾土,還能強腎、養肝,對小便不順、全身浮腫有療效,對許多講明的病症都有特效,可以運用無形針針之。
昏迷不醒人事及失神、急性腸炎、兩腳冰冷,可治隱白穴、大敦穴、行間穴。隱白穴比喻穴隱藏於赤白肉際之處,是足太陰脾經的井穴,是治療月經過多、崩漏的要穴,有調血統血,扶脾溫脾,清心寧神,溫陽回厥等功效。尸厥死不知人,脈動正常,可以隱白穴配大敦穴針治。行間穴位於足背側,拇趾和第二趾趾縫間的位置,有清肝明目、熄風鎮驚的功效。這些穴都可以治月經不調、崩漏症。
天樞穴可治脾腸功能不良引起經期腹脹、腹痛,針此穴還可以保健脾、胃、腸。天樞、水泉、腰俞穴都可治月經不來,水泉還可治小便滴漏,腳踝痛、腳跟痛。腰俞穴能調經清熱、散寒除濕,治關節疼痛、腫大,腳部知覺麻痺,不能靈活運動。
第二十七講,對婦科月經多做說明,月經別名「天癸」、「紅潮」、「桃花癸水」、「月事」、「月信」、「經水」。
月經來潮是有規律、定期的,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婦人月水條》中說:如果提前、延後,日期過久或閉塞不來,都是有病。還有跟常態不一樣古人沒有提及的:有月經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出血、耳出血的,稱為逆行;有三個月行經一次者,稱為居經;有一年才來一次者,稱為避年;有一生都不曾有月經而懷孕的,稱為暗經;有懷孕之後,每個月都行經而生下孩子的,稱為盛胎;有懷孕幾個月,血忽然大下而胎兒平安的,稱為漏胎。
脾、肝、腎三臟與婦女生理關係較為密切,脾是後天之本,有化生氣血的功用,血氣調和,則月經按期來潮;脾又有統血的作用,使月經不致過多而無制約。月經的根本重在胃氣及心、脾生化的根源。
肝有藏血和調節血液的功能,又有疏洩氣機的作用,脾、肝兩者協調,起到調和氣血的效果。腎則是先天之本,主掌藏精生髓,月經有賴腎氣充足,而致天癸至,任脈、衝脈充盛,月經就會按期而行。
四十六講,說明腿腳紅腫及走路艱難可治的穴道,並講明婦女月經過多、血崩不止的特效穴,說明血崩的各種狀況。
陰氣內虛,不和陽氣調和,陽氣盛搏於內,陰氣虛陽氣盛,血落下很多而且連續不停,就稱為崩。血崩的原因有多種,有因為血不歸經,突然大量出血不停的;有因為經期不調和結成血塊,出血並有血塊的;有因為血虛氣損而嘔吐,並排出深淺不一各種血色者;有因為衝脈、任脈衰弱,使得臟腑虛冷,大量出血或出血持續不止者;有因為膀胱虛傷,不能統攝血液而出血不止的;還有因為濕氣熱氣侵害而造成血崩的。無論是那一種因素致使血崩,治病方法都一樣可在這些特效穴上針治。
附註:
1.錄自天德教德藏經,天德行品卷二,王笛卿夫子無形針經穴治療解說,27、45、74頁。